深夜11点的写字楼里,你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加班文档,突然想发一条消息:“今天的方案改了8遍,我快崩溃了”,却在输入框里打了又删——怕打扰朋友,怕显得矫情;周末逛超市时,看到货架上的新口味薯片,想找个人分享“这个薯片居然有荔枝味”,翻遍通讯录却发现,能立刻回复的人寥寥无几。
其实,“想找个人聊聊天”从来不是孤独的代名词,而是我们对“情感共鸣”的本能渴望。就像冬天需要一杯热可可,我们需要“聊得来”的人,来接住我们的情绪,分享我们的喜悦,让平凡的日子变得生动起来。
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“需求层次理论”中,“归属与爱的需求”是人类的核心需求之一。当我们和“聊得来”的人交流时,大脑会分泌催产素(“爱的激素”),让我们感受到“被理解”“被接纳”,从而降低焦虑,提升幸福感。
更重要的是,“聊得来”的关系能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。比如和喜欢摄影的人聊,你会学会用镜头看世界;和喜欢旅行的人聊,你会知道远方有多少种可能。“聊得来”的人,就像一本活的书,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。
在找“聊得来”的人之前,先画一张“聊天画像”:你想和TA聊什么?是职场困惑?还是育儿经验?还是对某部电影的看法?你希望TA有什么样的性格?是开朗幽默?还是沉稳内敛?
比如,如果你想找“职场聊伴”,可以定义为“25-35岁,从事互联网行业,喜欢分享职场技巧”;如果你想找“育儿聊伴”,可以定义为“30-40岁,有5岁以下孩子,关注儿童心理”;如果你想找“电影聊伴”,可以定义为“喜欢文艺片,对镜头语言有研究”。
有了“聊天画像”,你就能精准地找到目标人群,避免“广撒网”的无效社交。
选对场景,是找到“聊得来”的人的关键。比如,如果你想找“职场聊伴”,可以进入“LinkedIn行业群”“知乎职场话题讨论区”“职场类知识星球”;如果你想找“育儿聊伴”,可以进入“妈妈网社区”“育儿类公众号读者群”“线下亲子活动”;如果你想找“电影聊伴”,可以进入“豆瓣电影小组”“线下电影沙龙”“电影类 podcast 听众群”。
这些“精准场景”里的人,都有共同的兴趣或需求,更容易产生共鸣。比如,在“豆瓣电影小组”里,你发一条“《流浪地球2》里的‘数字生命’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?”,会有很多人回复你,其中说不定就有“聊得来”的人。
找到目标人群后,如何开口?其实很简单,用“锚点话题”——就是对方感兴趣的、能引起共鸣的话题。比如:
“锚点话题”的核心是“关注对方”,让对方觉得“你懂他”。当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,就会愿意和你继续聊下去。
刚认识就问“你多大了?”“你工资多少?”“你结婚了吗?”,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。聊天的初期,应该聊“轻松的、无压力的”话题,比如兴趣、生活中的小事,等彼此熟悉了,再聊更私人的话题。
聊天不是“独角戏”,不要一直说自己的事,要学会倾听对方。比如,当对方说“今天遇到了一件开心的事”,你要回应“是什么事?快告诉我!”,而不是说“我昨天也遇到了一件开心的事”;当对方说“今天有点烦”,你要回应“怎么了?要不要说说?”,而不是说“别烦了,我比你更烦”。
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“聊得来”的朋友,如果你和对方聊了几次,觉得没话可说,或者对方总是敷衍你,不要勉强自己继续聊下去。及时止损,才能把时间留给更“聊得来”的人。
最后,想对所有“想找个人聊聊天交友”的人说:“你不是一个人。”这个世界上,有很多人和你一样,想找个“聊得来”的人。只要你愿意主动一点,只要你愿意用心一点,就能遇到那个“聊得来”的人。
也许是在某个兴趣群里,也许是在某个线下活动中,也许是在某个偶然的机会里,你们会相遇,然后聊得忘了时间,聊得心里暖暖的。这,就是“找个人聊聊天交友”的美好——让两个孤独的灵魂,彼此温暖。